山东东营律师周筱赟在建设银行取现时遭遇了一场令他愤怒的“审讯”。他准备取出低于5万元的现金用于朋友婚礼随礼,却被柜员连续追问取现用途及上月某笔转账的详情。由于未立即配合说明,银行直接联系反诈中心要求出警核实。周筱赟当场质疑这种做法将储户预设为犯罪嫌疑人,严重侵犯隐私权。

涉事银行解释称,东营市反诈中心规定取现1万元以上都需说明用途及资金来源,该市诈骗高发是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。这场冲突将反诈措施与公民权利的矛盾暴露在公众面前,引发对“储户自证清白”合理性的广泛讨论。

东营市的反诈政策明显严于央行5万元的大额交易标准。调查发现,当地银行执行尺度不一:建行会严格核查转账记录,部分农商行则仅形式询问。这种差异暴露出政策执行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。公开数据显示,东营电信诈骗案发率确实居高不下,但“一刀切”的审查方式是否必要仍存争议。有储户反映,即便是5000元的小额取现,也可能遭遇长达两小时的盘问。河南平顶山王女士的经历就是典型案例——她为取姐姐转账的5000元现金,被要求证明“你姐姐是你姐姐”,最终报警才解决。
法学专家指出,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第18条与《民法典》隐私权条款存在适用冲突。银行要求储户自证资金合法性的做法,与刑法“无罪推定”原则形成微妙对立。金融学者批评当前“无差别审查”模式效率低下,建议建立分级预警机制。对比郑州成功拦截98万诈骗取款与河南5000元过度盘问事件,精准识别才是关键。某银行工作人员私下表示:“我们也很为难,问多了客户投诉,不问又怕真出事。”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 作者:谁是谁的谁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1。
原文地址:http://mqwpi.hg4s.cn/post/12.html发布于:2025-11-07



